章熙谷教授曾言:“农业生态学的价值,在于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永续滋养生命。”设立“熙谷耕作生态教育基金”,既是对章熙谷先生学术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农业生态未来的投资。
兹定于2025年10日15日在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举行“熙谷耕作生态教育基金”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联系人:农学院李老师
联系电话:18066044424
电子邮箱:liyanling@njau.edu.cn
联系地址: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23号楼245办公室
南京农业大学“熙谷耕作生态教育基金”
一、基金设立背景与意义
章熙谷(1928— ),上海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1949-1952年,南京金陵大学助教,1952-1953年,南京农学院助教,1953-1979年,南京农学院农学系讲师,1979-1986年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2-198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6晋升教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任农学系副主任,1983年任学校图书馆馆长兼农学系主任,并筹建图书情报学系,兼任主任。此后又负责筹建澳援南京农业教育情报中心,任中方项目主任(项目于1992年建成)。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江苏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章熙谷先生1953年在南京农学院创建耕作学科,70年代末创建农业生态学科。先后为本科生开设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专业英语课程,为研究生开设高级耕作生态专题等课程。培养了27名研究生,其中12名博士研究生,大多数成为国内高校和研究单位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6-1987年指导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生Gregory Veeck在华做博士论文研究,该生于1988年获博士学位。
章熙谷先生长期从事农业生态与耕作制度研究,主持农业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专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还承担了美国WINROCK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开展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种植制度研究。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出版《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一书,1992年主编出版《中国复合农业》,副主编高科技丛书中《绿色技术》一书,发表相关论文56篇。1992年列入美国传记中心国际名人录,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500前列。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章先生坚持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以包容、鼓励为主的教书育人方法,为后辈留下了宝贵财富。章先生认为,耕作学和农业生态学学科具有极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目标性,是现代农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设立“熙谷耕作生态教育基金”的主要目的有:1)致敬学术先驱,延续章熙谷教授“躬耕熙作 虚怀若谷”的治学理念;2)传承学科精神,赋能学科发展:支持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叉性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创新;3)响应国家战略,对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国家需求,推动现代农业生态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二、基金定位
“熙谷耕作生态教育基金”目前重点关注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建立国内农业生态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
基金支持奖励南京农业大学耕作与农业生态方向在学的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和前来攻读研究生的优秀本科生;支持举办“熙谷耕作生态论坛”。
三、基金使用方向
1. 学生奖学金
设立“熙谷耕作生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每年评选在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及相关交叉学科表现突出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奖励攻读南京农业大学耕作和农业生态方向研究生的优秀本科生。
2. 学术传承专项
学术论坛和报告:开展农业生态学前沿报告、召开“熙谷耕作生态”学术论坛。根据基金的充裕情况支出相关费用。
四、管理机制与保障
1. 由南京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农学院等相关教授代表、章熙谷教授家属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由学科权威专家组成学术评审组负责奖学金具体评审。
2. 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独立账户进行资金管理,实施年度财务报告公开;资金使用需符合南京农业大学捐赠资金相关管理办法。